【Book】蔣勳《破解梵谷》

蔣勳 著
 
受苦與救贖
蔣勳
大概還記得,中學時代,讀到余光中先生譯的《梵谷傳》,心中激盪的情緒。那時沒有看到梵谷的原作,複製的畫作也多是黑白,印刷模糊,但還是很震撼。

讀到史東寫到:梵谷在煤礦區為工人佈道,在礦災慘劇之後,梵谷回到家,把自己僅有的衣物一份一份分好,全部捨給最需要的受難者,我仍那麼清晰記得,十幾歲的年齡,竟然掩卷無以卒讀,熱淚盈眶的記憶。

那是梵谷,是余光中先生典雅譯筆下的梵谷,是史東傳奇小說筆下的梵谷。

那個梵谷,陪伴著我通過青澀夢想的年代,夢想一個為人類救贖的心靈,這樣燃燒著自己,走進那麼孤獨純粹的世界,走進一個世人無法理解的「瘋子」的世界,走進絕望,走進死亡。

我不太分得清楚,我認識的是藝術上的梵谷,或是生命實質上的梵谷。

我分不清楚,是梵谷那一件作品打動了我,還是他整個生命燃燒的形式才是真正的作品。

我走向了文學,藝術,到了巴黎學習藝術史,那個梵谷一直跟著我。

大學的時候,我沒有讀美術系,但是整天跟美術系同學混在一起,有時候會央求他們:「讓我揹一下畫架罷!」

也許我在夢想梵谷的某一種生命吧!

在巴黎有許多機會看到梵谷的原作,看到他初到巴黎,受點描畫派影響的色彩的炫爛,但是,常常彷彿有一個聲音在耳邊輕聲說:那不是技巧!

「那是什麼?」
我想問,回頭卻沒有人。

我又去了荷蘭,從阿姆斯特丹到庫拉.穆勒,梵谷早期線條粗重的筆觸,勾勒著重勞動下軀體變形的工人或農民,我彷彿聽到如牛馬一般沉重的喘息聲音。

回程經過海牙,想到他邂逅了西嬿(Siam)一個拖著幾個孩子要養活的過了氣的老妓女。他們同居了,梵谷負擔起了西嬿一家老老小小的生活,這個故事一點也不像「戀愛」,難堪、卑微、邋遢可笑的生活。

沒有人能理解梵谷為什麼把生活搞得一團糟!

西嬿最後還是走到街頭去接客維生,彷彿重重嘲諷了梵谷:你要救贖別人?你能救贖自己嗎?

梵谷的故事是一個「失敗者」的故事。
我們要美化梵谷嗎?

是的,他看到了世界上最美麗的事物,他看到了初春大片大片綻放的杏花,他看到了起伏的山巒與麥浪,他看到了夏夜天空星辰的流轉…

但是,那是他「發瘋」之後。
他被鄰居聯名控告,要求警局逮捕強迫治療。

站在聖.瑞米的精神病房前,我從梵谷眺望風景的窗口看出去,我在問我自己:如果當時我也是鄰居,我會不會也是聯名簽署的人之一?

我愛梵谷嗎?
我瞭解梵谷嗎?
我知道梵谷存在的意義嗎?

但是,我隔壁的鄰人割了耳朵,一臉血跡,我能夠接受包容嗎?

梵谷丟給我們許多問題,在他自殺離開人世後,人們用一百多年的時間試圖回答,仍然無法有完滿解答。

梵谷是精神病患,但是他看到了最純粹的美的事物。
我們很正常,但是我們看不見。
正常,意謂著我們有太多妥協嗎?

我們不知道,一再妥協,我們已經流失了真正純粹的自我。

我們可能在一張「向日葵」前掩面而泣,我們可能在一張「自畫像」前驚叫起來,我們可能在一張「星夜」之前熱淚盈眶。

梵谷揭發了所有「正常人」的妥協,他明確宣告:沒有某一種瘋狂,看不見美。

但是梵谷的美太危險,我們只能面對他的畫,不敢面對他真實的生命。

二○○七年的五月,我帶著一疊稿紙,經由泰國到葡萄牙里斯本、Cascais, sintra,到倫敦,再到西班牙,在巴塞隆那,大約兩個月,寫完這本書。

其實不是「寫」,而是「整理」。

梵谷的故事,畫作,太多儲存在腦海裡,那些一本一本傳記裡的細節,那些在他畫作現場前的記憶,都留在多年來的筆記本中。

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是梵谷逝世的那一天,我正在巴黎,H是畫家,提議要去奧維,祭拜梵谷的墓,她的日本丈夫,雖然不學美術,也非常愛梵谷,便主動排出時間,親自開車,做一次向梵谷致敬之旅。

很熱的夏天,車子從巴黎出發,上了外環道,向北,大約兩小時可以到奧維。

歐維是個小鎮,上個世紀的七○年代還沒有很多光客,寧靜,樸素。

我們到了奧維,因為小鎮不大,很快找到了教堂,夏天午後,湛藍發紫的天空,壓迫著教堂塔尖,很像梵谷的畫

梵谷的墓就在教堂後面,與弟弟迪奧的墓並排,青灰色的石板,平貼著草地,上面簡單銘刻著─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空氣中有松柏沉重的樹木的香味,有遠處麥田隨風吹來濃郁的麥草氣味,有烏鴉飛起來呱呱的驚叫。

忽然間,炎熱的天空中捲起一陣狂風,我還沒弄清楚,一大片石子大的冰雹劈頭劈臉擊打下來。

我跟H一家人趕忙躲進車子,冰雹打在車頂,乒乒乓乓,像是鬱怒的孩子在發洩受不了的情緒。

那是三十年前的往事,一次祭奠梵谷的奧維之旅。
因為整理這本書,記起了許多往事!

二○○七年七月三十日於八里


很熟悉的一面牆,很熟悉的一張畫,好幾次站在這裡,從年輕站到中年,感覺時間靜止在畫面上,年輕的激動熱烈,中年的平靜包容,都在畫面上。

一八八八年夏天,梵谷知道高更要來阿爾(Arles),梵谷高興極了,他盼望和高更一起住、一起畫畫、一起談論藝術,盼望了很久,終於要實現了。

梵谷買了桃木床,買了椅子,他剛到阿爾,沒有錢,曾經睡在地上,但是他覺得要好好款待高更,要準備一個美麗優雅的家給他。

梵谷摘了田野盛放的向日葵,帶回家,插在陶罐裡。好像要用明亮燦爛熱情的南方之花來歡迎朋友。

他寫信給朋友,描述他如何佈置房間,他也描述自己開始畫向日葵。

他覺得向日葵像最好的友誼,熱情、慷慨、燦爛、明亮、溫暖。

陶罐裡的向日葵?著陽光的冶艷,?著泥土粗獷濃烈的氣息。

梵谷覺得這些花斬斷了,離開了土地,仍然放散著陽光的燦爛和溫度。

他用明度最高的鮮黃做背景,好像整個畫面都是光,強烈的光,使人睜不開眼睛,一片泛白的光,使人目盲。

陶罐裡的花,離開泥土太久了,花瓣變乾,扭曲成更頑強的姿態,好像在對抗死亡,堅持色彩與形狀的記憶。

花瓣枯乾,更顯露出花瓣中央一粒一粒一排一排密密結構的葵花子。葵花子赭褐色,梵谷用顏料一層層堆疊,刻意用畫筆粘黏厚厚的顏料,形成凸起的顆粒,不像繪畫,更像雕塑,可以觸摸肌理質感,所有生命在死亡裡固執堅持存活的莊嚴質感。

在大片明亮黃色裡,少數醒目的是花蔕的綠,甚至用藍線條勾勒,使花蔕尖銳飛張,好像在空中要抓住什麼的充滿吶喊的手。

梵谷用這樣的畫迎接高更,他把這張畫掛在高更房間的牆上,表示最大的熱情、最大的愛。

梵谷一系列畫了十張左右的「向日葵」,畫到高更到達阿爾。

高更到阿爾是一八八八年十月二十八日,他們相處了不到兩個月。十二月二十三日梵谷手拿剃刀跟在高更身後,高更落荒而逃,梵谷用剃刀割下自己的耳朵。

「向日葵」也許是梵谷燃燒自己的方式,徹底而純粹,他劇烈的愛的形式,生前使人懼怕,死後卻令人震動。

我們害怕這樣的愛,我們又渴望這樣的愛。梵谷的「向日葵」書寫出世人的矛盾。


蔣 勳「破解梵谷」講座 報名優惠 (梵谷「隆河星光」96片拼圖)已贈送完畢
台北場:10/27(六)下午2:00~5:00,中油大樓國光廳 (台北市松仁路3號)
台中場:11/03(六)下午2:00~5:00,新民高中藝術中心(台中市金龍街112號)
高雄場:11/04(日)下午2:00~5:00,科學工藝館南館(高雄市九如一路797號)
花蓮場:12/02(日)下午2:00~5:00,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花蓮市文復路3號)

延伸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