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日本文化的原點之美

拜訪世界文化遺產,日本岐阜縣白川鄉荻町合掌造聚落


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日本,自西元八世紀起,從中國全面輸入唐宋文明,形成日本古典文化的基礎。漫長而自主的在地化過程中,日本人不斷自問,什麼是「日本文化的原點之美」?

1935年,德國建築學者布魯諾.陶德(Bruno Taut),周遊日本進行傳統民間建築調查途中,來到白川鄉,驚嘆合掌造聚落為「日本建築的原點之美」。就地取材、適應風土而產生的「原點美學」,展現在材質、機能、結構與生活方式的完美組合。

1185年平安時代,在歷史變遷中逐漸形成的兩大武士集團,平家與源氏「源平合戰」最終對決之後,勝利者源賴朝成立鎌倉幕府,開啟明治維新前七百餘年由武士精神主導的幕府時代。部分鍛羽的平家落人,避入豪雪之地白川,築合掌造而居,開闢農田成為散村。

木造結構、茅草屋頂的合掌造建築,是樓高四層、室內空間寬敞的大型量體,居住之外,同時也是養蠶取絲的工房。60度陡峭的屋頂合於當地冬季「豪雪」氣候需求,保護建築免於被厚雪壓垮;炕爐炊煙則有助於延長茅草屋頂的耐用年限。碩大茅草屋頂,每隔三、四十年更換,需要結眾人之力合作,屋舍新建、維修,自然成為凝聚向心力的社區儀式。

與荻町農耕生活聚落隔著乳綠色庄川相對,1967年起闢建「合掌造民家園」野外博物館,遷入九棟「縣指定重要文化財」,展示德川幕府江戶時代中後期,合掌造的生活樣貌。

堆積殘雪作肥的春末,遊客休息室內,大型炕爐圍坐十餘人,燃起溫暖炊煙,靜默、輕輕話語中,柴火嗶嗶剝剝。老婆婆提供的紅豆湯麻糬,鹹味直接入在麻糬裡,與京都、金澤御果子店的麻糬講究米香,而另提供鹹味果乾的做法不同。

紅豆的甜,仍然被鹹味襯托了出來。雖沒有御果子店用料精緻、口感細膩,但適切表達鄉野務實風格的簡化做法,對比出庶民與貴族,各有其生活之道,鹹甜心意並無二致。

野外博物館成立數年後,荻町村民對村落現代化改建發展,逐漸感到不安。1971年,居民發起保護資產運動,制定住民憲章,努力的成果引發全國甚至國際注意,終於在1995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吸引廣大國際訪客前來一探祕境。

博物館以西,「TOYOTA白川鄉自然學校」是豐田汽車成立的環境教育學校。跨領域結合多元藝術家、科學家與生活理念實踐者,提供自然體驗、傳統文化、環境技術相關課程,以及一般旅客住宿餐飲。自然學校裡,建築物集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功效,冬季熱氣流、夏季冷氣流的室內循環系統,以及斷熱、通風、採光等設計,透過傳統與現代工法與生活的對話體驗,將自然所賦予的珍貴禮物,深植在參與體驗課程的學員心中。

歷史現場的現代對話之外,都會郊區透過概念化移植與複製,再次詮釋人與土地的歷史連結。

東京城郊八王子市南淺川,Ukai餐飲集團以「古老日本」為訴求,營造六千五百坪合掌造聚落樣貌之燒烤餐廳「鳥山」(Toriyama)。

火把夾道間入座用餐。盛放的櫻花,始喚起身在東京的異地覺知,白川,早已在千里之遙。

2007年再訪白川,入山前先至「大白川溫泉」洗滌塵囂,零度空氣中,露天風呂遠眺皓雪未退的白山,竟在蒼穹間睡去。數分鐘後醒來,那天地一人、深沉呼吸的透心氣息,已經沁入細胞間,如同路途中那歷史永難磨滅的?雲城蹟。

重回荻町,三年之間,住民回流或移入,使庄川右岸農地屋舍密度增高,新建築物為仿古式深棕色鐵皮屋,雖然體積及高度不及合掌造建築,但村落的完整性益發倚賴比例愈來愈低的傳統建築,而顯得風味淡薄。六○年代現代化的威脅顯然重現,而今如何平衡大量觀光所帶來的金錢誘因,將是村落的新挑戰。

距離白川不遠的古川,其鄉鎮改造的歷程,曾在公共電視「城市的遠見」系列專題中播映,引發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工作者熱烈討論。十餘年後首次拜訪古川,對於住民的堅持與環境價值持續深化的成果深感訝異。

古老碩大的銀杏樹正值變葉季節,滿地澄黃落葉,由飛驒的「匠文化館」窗格外望,楓紅層層染遍公共廣場,本陣裡傳來村落男子練鼓聲,女人與小孩則在樹下渠道邊與水中錦鯉嬉戲。

店舖、路標到公廁,細節裡呈現居民的集體意識,以及地方政府的協力。民間國寶三山鳥(兩字合成一字才正確)古燭老舖中,片刻時間微光,繼續燃燒、熾熱、燦爛。
延伸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