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eq】 南島語族的漫談(轉載)

南島語族的漫談
以下是 2000 年二月刊載在《Nature》的有趣文章(需付費)。


語言學:台灣給世界的獻禮
Linguistics: 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
By JARED M. DIAMOND
Nature 403, pp.709 -710 (17 Feb 2000) in "News and Views"

Jared M. Diamond is i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dical School, Los Angeles, California 90095-1751, USA.
e-mail: jdiamond@mednet.ucla.edu

對巨大的南島語言家族的研究,告訴了我們許多關於太平洋民族歷史、造船,以及澳洲原住民的事。

我們人類為我們的語言所界定,並對之感到著迷。這當中特別吸引人的就是由約 1,200 種語言所組成的南島語言家族(Austronesian languages family),這有可能是現代世界約 6,000 種語言當中最大的家族。(1) 直到歐洲的殖民擴張在西元 1492 年之後廣為散佈印歐語言之前,南島語言是分佈最廣的語言家族,使用者分佈在從西邊的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到東邊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橫跨 26,000 公里的區域。(表一)
南島文化的分布範圍

↑表一:南島語言的地理跨距。這個語言家族包括所有太平洋島嶼上所使用的語言,從西邊的蘇門答臘(Sumatra)到東邊的復活節島,但新幾內亞(New Guinea)及其鄰近幾個島嶼的巴布亞語言(Papuan languages)不包括在內。馬達加斯加和馬來西亞大陸上也使用南島語言。這裡所討論的研究 (2) 導出南島語言共有十個子群,其中有九個只出現在台灣(紅圈部分),而台灣以外的所有南島語言都屬於第十個子群(綠色部分),這包括了波里尼西亞語言(Polynesian languages,深綠色部分;這裡只顯示波里尼西亞數百個島嶼中的幾個)。(本圖由註一重繪)

但是,重建南島歷史一直甚為困難,因為直到西元 670 年左右,也就是這個語言家族的擴張已近完成的時候,都沒有以任何南島語言書寫的樣本被保存下來。Robert Blust 對南島語的重新分析(2) 強化了對第一個南島語所在地〔發源地〕的確認,啟發了考古學發現和造船的歷史,可能也有助於重新詮釋其它語言家族的歷史。

Blust 的分析得出一了驚人的圖像。這 12,000 種南島語言分屬十個子群,其中九個子群(總共只包括 26 種語言)都只有台灣島上非華裔的原住民在使用。第十個子群則涵蓋了台灣以外所有的南島語言,從馬達加斯加到東波里尼西亞 ─ 總共 1,174 種語言。這就好像印歐語系由 1,174 種與斯拉夫語言(Slavic languages)相近的語言組成,從不列顛到斯里蘭卡(Sri Lanka)都講這些語言,此外還有九種其它的印歐語子群 ─ 日耳曼語(Germanic)、凱爾特語(Celtic)、希泰語(Hittite)、義大利語(Italic)及其它 ─ 而它們的使用都只侷限在愛爾蘭。早先的一些研究辨識出台灣南島語群的幾項特徵,但其數目如此之高,卻一直沒有被正確地評價。

語言家族是怎樣分化的?隨著時間經過,語言會改變,最初互相還可以理解的方言,會逐漸變得愈來愈不同。這似乎表示著,現存的南島語言最早的歧異化,必然發生在很久以前,而且是發生在台灣。最後,只有一群台灣人遷徙到其它的島嶼,而他們的後裔又再遷徙到其它的島嶼,成為現在台灣之外所有南島民族的祖先。

南島民族擴張的語言學證據與考古學證據相符合。關於陶器、工具和骨頭的研究已顯示,除了新幾內亞以外,太平洋地區所有的農耕都源自遷入台灣的中國南部農人,這約發生在西元前 4300 年,隨後他們從菲律賓和印尼擴張到波里尼西亞、馬來半島和馬達加斯加。(3) 當然,陶器不會說話,因此不可能去猜測陶器製造者講的是什麼語言。但在太平洋地區,確認製陶者身份很容易,因為直到製造所謂的拉皮塔陶器(Lapita pots)的人到達之前,所有的波里尼西亞島嶼都無人居住,也沒有考古證據顯示在他們之後還有其他民族抵達。由於整個波里尼西亞地區的傳統語言都是南島語言,這些最早的製陶者使用的一定是南島語。

對於我們當中那些對船感興趣的人來說,南島語言的細節所證明的,與主要圖像一樣具有啟發性。台灣語言間的巨大差異,與台灣以外的語言間較少的差異,兩者的對比暗示著,南島語言移入台灣和台灣之外南島語言的擴張,兩者之間有一個「長期的停頓」。但在台灣以外的語言本身之間,在非波里尼西亞語言和由與波里尼西亞語言有密切關連的一個分離次子群(sub-subgroup)之間,還有另一個對比存在。這t示著〔南島語言〕在最初遷入波里尼西亞橋頭堡,和之後遍及整個波里尼西亞的擴張之間,還曾經有過一個更進一步的長期停頓。

這兩個從語言學上推演出來的長期停頓也都獲得考古學證據的確認。從這當中可以看出,農人遷入台灣,和之後他們遷入菲律賓,其間約有一千年(約 4300- 3300 BC)的時間差,而拉皮塔〔陶器製造者〕遷入西波里尼西亞,到之後進入東波里尼西亞,其間又有約一千年(約 1200- 200 BC)的時間差。(1-4)

Blust 揣測,這兩個長期的停頓,是由於在造船技術上要取得兩次躍進之故。要橫渡分隔台灣和菲律賓之間 375 公里的海域,比起橫渡分隔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 140 公里的海峽,需要更好的船隻。在造船上的革命使菲律賓和印尼成為可及之地,這可能與浮材獨木舟(outrigger canoe)的發明有關。Blust 在台灣以外的南島語言中辨識出許多這類獨木舟元件的字彙,但〔這些字〕在台灣語言當中付之闕如 ─ 這種獨木舟在歷史時間中廣佈於各南島民族,但台灣人則否,台灣有的只是航行的竹筏。與此相似的,對分隔東波里尼西亞諸島廣大海域的航行至關緊要的第二次革命,則可能與波里尼西亞雙船平台獨木舟(Polynesian double-hulled platform sailing canoe)的發明有關,十八世紀的歐洲航海家認為這種獨木舟比起當代的遠洋船還要優秀。

感謝Mad Age大大的指正,以上更正對double-hulled的翻譯。^^

Blust 的研究可能還有助於我們了解另一個歷史語言課題。一般認為澳洲原住民約 260 種語言,都是同一語言家族的成員。(5) 這一點基於兩個原因而令人驚異。首先,人類在澳洲已經居住了至少五萬年,有充份的時間來重覆語言家族的分化;澳洲原住民也沒有經歷過像中國農夫這種使人口均質化的遷徙,那會使所有其它語言都為單一語言家族所取代。其次,澳洲語言在發音上都很相似,但在字彙上則否,這使得語言學家認為它們是彼此相關的,但卻沒有試圖解釋它們在字彙上的歧異。

Blust 關於台灣南島語言的研究顯示,澳洲原住民歧異的字彙應該要被嚴肅考慮,並試圖為它們發音上的相似提出解釋。早先,台灣語言的多元性出於幾個原因一直被忽視,這包括了它們相似的語音,比方說它們都缺少所謂的上顎子音(palatal consonants,如英語中的 z、j、ch 和 sh 等)。但 Blust 指出一些其它的案例,顯示出也有相似的發音系統擴散到地理上鄰近地區的語言家族,但基於其它的一些理由,這些語言的不同卻是無庸置疑的。這些例子包括南非祖魯(Zulu)和卡伊森(Khoisan)語言都有吸氣子音(click consonants)、印度次大陸上在其它方面都不同的四個語言家族都有捲舌子音(retroflex consonants,發音時舌尖往後捲)、北美西北太平洋的語言則都沒有鼻音子音(nasal consonants)。

發音的共享應該是在一個地區(比方說原住民居住的澳洲)內所發展起來的,在那裡每個語言都只為一個小部落所使用,而所有的孩童都在多語環境下成長,他們於是能夠了解鄰近小部落的語言並與其成員通婚。(6) 比方說,幾個月前,當我在新幾內亞與十二名新幾內亞高地居民一起圍著營火而坐,我們當中每一個人都主動說及他能夠講幾種語言。結果是每一個新幾內亞人會講的語言都在五到十個之間。今天,我和大部分其他會講法語的本土英語使用者〔講法語時〕都有很糟糕的口音,本土法語使用者試圖講英語時也是一樣。

不過,假設一個英語小部落、一個法語小部落,和其它 258 個小部落一起被扔到澳洲大小的地區裡,在那裡他們被迫要往其它的小部落尋找結婚對象,而且在那裡與世隔絕長達五萬年。到這段時期的最後,那裡可能還會存在 260 種字彙和文法都不同的語言,但法語和英語卻會在發音變得極為相似,而我太太就再也不會因為我殘破的法語而臉紅了。台灣和澳洲原住民的多元語言體現了幾乎是整部人類歷史上的規範;我們這些在單一語言國家中成長的《Nature》讀者,則是脫離了現代的常軌。●

--------------------------------------------------------------------------------

References
1. Bellwood, P., Fox, J. J. & Tryon, D. The Austronesian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1995).
2. Blust, R. Symp. Ser. Inst. Linguist. Acad. Sinica 1, 31-94 (1999).
3. Bellwood, P. Prehistory of the Indo-Malaysian Archipelago (Academic, North Ryde, Australia, 1985).
4. Kirch, P. V. The Lapita Peoples (Blackwel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97).
5. Ruhlen, M. A Guide to the World's Languages, Vol. 1 (Stanford Univ. Press, 1987).
6. Dixon, R. M. W. The Rise and Fall of Languages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7).

--------------------------------------------------------------------------------

本文作者就是《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一書的作者。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