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回首三十年 一口咬盡甜、苦、腐爛蘋果滋味

分享

想不到距離史提夫這兩位老兄創立這一家公司,已經…三十年啦!他們倆靠著各自的小獎品(沃茲的 HP 計算機、賈伯斯的福斯休旅車…)典當來的小錢,在三十年前看穿了 IBM 缺乏前景,進而發表第一款蘋果電腦— Apple I,並試著以 666.66 美元的價格銷售出,回首一望已經三十年,簡直如夢似幻啊!

不過,看著賈伯斯年年向後退的髮線也證明三十年來走來不假。這些年來,雖然蘋果將觸角伸向了各個領域,如作業系統的圖形界面(GUI)和 iTunes 音樂商城,不過,在大家內心深處,老大哥可還是硬底子玩家呢!



於是,在這為各位讀者獻上這些不管是甜的、酸的、醜的,只要是蘋果就好的硬體大集合!我們敬愛的大蘋果,生日快樂囉,接下來我們把過去三十年來的蘋果產品,以甜、酸、醜三種方式分類,大夥一起來瞧瞧:


甜蘋果:

基本上,咱們並不打算在這介紹蘋果電腦對於電子產品和個人電腦方面的貢獻,畢竟也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這樣獨具創意,蘋果只不過是在最適當的時機,把對於一般人而言,比較新奇或是高階的產品介紹給大家。

蘋果之所以為蘋果,在於他們真正把科技產品和人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並且以友善的使用者界面,還有那獨樹一格的品味,讓消費者體驗一種高科技、高格調和高品質的生活。雖然這些特色,並不是那樣的遙不可及,可是,除了蘋果以外,沒有任何其他廠牌可以把這些元素一次結合在一起,或許這就是蘋果成功的祕訣吧!

以下所介紹的是蘋果歷年來一些具突破性的產品:


1976 - Apple I

這就是一切事情的開端,不知道花上了多少力氣,住在 Palo Alto 的賈伯斯,才說服他那個老愛龜在車庫、對臉上的毛絨絨的鬍鬚情有獨鍾的好朋友,把這台自用的超簡易電腦,推廣到市面上。

有別於當時一般的電腦,一切都從拼裝最基本的零件開始,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恐怕還很難成功組裝使用。這第一批 200 台的小蘋果,可是已經組裝完成的電路板(當然使用者還是需要家裝個機殼、鍵盤、螢幕之類的配件,原來 Mac mini 三十年前就有了呀!)至於規格方面,在今天看來確實相當古老—包括 1MHz 處理器、4KB 記憶體(可擴充至 32KB)、1KB 顯示記憶體,以及最大解析度 40 x 24 字元。售價落在 666.66 美元,還訂出了個歷久彌新的行銷策略—提供使用者最友善的界面,可是絕對讓你乾瞪眼。


1977 - Apple ][

Apple I 看來只是沃茲尼克的玩具,畢竟當時對這些硬體熟悉的人還算少數。不過Apple ][ 可是完全不同的光景,這可是史上第一台成功大量生產的個人電腦。Apple ][ 於 1977 年首次發行,具備 12K 的唯讀記憶體(ROM)、最高解析度 280x192 的六色螢幕,像是颶風般的席捲了當時的電腦市場。

這台電腦一直在市場上馳騁了十數載,甚至延續到了 Mac 時代。最後一款 ||gs 版本於1986年推出,看起來其實跟隔年推出的 Mac II 其實幾乎沒兩樣,當時已經配備了具圖形界面(GUI)的作業系統。

而相對平易近人的價格,隨機附贈軟體,利用卡匣式儲存碟及軟碟機來存取資料,][ 系列也逐漸受到企業用戶以及學生族群間的歡迎(我們現在還是可能在校園的某個倉庫間找到)。

直到 1981 年 IBM 發表第一款個人電腦之前,蘋果無疑是個人電腦的領導者,超過三億美元的營收,全靠這一台 ][ ,可惜自從 IBM 以及康柏電腦崛起後,就沒落了。不過他倒是證明了電腦的市場性,同時也刺激了八零年代的電腦革命。


1984 - Macintosh

首次以 Mac 為名的蘋果電腦,藉由一支以經典小說 1984 為場景的廣告,正式和世人見面。賈伯斯為了見證這人類歷史的轉折點,一改頹廢風格,特地以西裝筆挺的面貌現身於在股東會上(會場中這電腦兒還會說話:「… 能從賈伯斯的包包裡被拿出來真是一件神清氣爽的事!」)。

事實證明,這台 Mac 對個人電腦演進產生了重大的改變。雖然說這並不是第一台搭載圖形界面(GUI)的電腦(先前蘋果的 Lisa 已經有了),卻是第一個把 GUI 發揚光大的。

這可是第一台有硬碟(先前都只有很虛的 128K RAM)的國民機,而且比自家的 Lisa 便宜上一大截,而且界面上當然是比同期的其他還在跑MS-DOS的 PCs 友善不少。雖然這款電腦從未在市場上有太好的表現(跟 DOS 和之後的 Windows 相比),不過他的影響至今仍是不容忽視的。


1989 - Macintosh SE/30

雖然最早的 Mac 給予眾人不少啟發,不過效能上面總是顯得虛弱,而下一代的 SE/30 推出,證明蘋果作業平台的價值。身為第一台以 Motorola 68030 處理器為核心的套裝 Mac,SE/30 可是有了 32 MB 的記憶體、比起前代的 4MB 而言可算是一大躍進。

於 1989 年上市,這台 SE/30 確實為早期的 Mac 機種樹立了規格上的標竿。隨後的兩台 Mac,經典系列 I 和 II,設計上不完全相同,雖然搭載同樣為 16MHz 的處理器,可是在韌體延身性上的表現,卻完全比不上 SE/30。或許是由於這樣好的性能,讓他在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伺服器平台,並且一直到 90 年代末期,都還被拿來當作資料中心使用。(事實上呀!上圖那台 SE/30,可是用來架設網路的呢!)



1991 - PowerBook 100

為什麼我們要選這台 PowerBook 100 來討論呢?因為這可是蘋果 「正式」 發行的第一台筆電,其地位當然是很重要的。當然他的輕薄、美觀,也是之所以被我們選上的重點,可惜這玩意卻無法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PowerBook 100 於1991年正式上市,售價在 2,500 美元,這對一台僅是有 16MHz 處理器、2MB 記憶體和20MB 硬碟容量的筆電,確實讓人覺得有點高不可攀。即使一年後降價為 1,000 美元,似乎還是無法贏得大家的青睞(軟碟機另購,250 美元)。

雖然如此,PowerBook 100 的意義象徵著蘋果電腦也可打造出像樣的筆電,而在往後的日子裡,也靠這一系列攻佔筆電市場,直至今年初,這響噹噹的名號,才光榮退居幕後,由 MacBook 系列取而代之。



1994 - QuickTake

在 iPod 強勢登陸之前,蘋果曾經推出另一項入侵主流消費市場的產品,這項先驅產品,的確為將來的數位相機建立起一個雛形。蘋果第一台的相機 QuickTake 100(由柯達公司所製)在 1994 推出,打著 VGA 鏡頭、內建 1MB 快閃記憶體、支援 JPEG、TIFF 及 BMP 等格式,當然是只支援 Mac!隨後也發行了支援 Windows 的 QuickTake 150。

而隨著三年後由富士通所製可擴充記憶卡(有人還記得 5v 這張記憶卡嗎?)的 QuickTake 200 的問世之後,蘋果的相機之旅也就暫告一段落,一直到了 2003 年iSight 的推出後,才算回到視訊市場。


1995 - Power Macintosh 9500

說老實話要聊這傢伙,可能可以談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定。這台可算是蘋果所推出的電腦裡,功能最強、延伸性最高的產品。一推出就是驚人的 120 或 132 MHz 的超高運算能力,後來甚至出現具 180 MHz Power PC 處理器的致命機種,一直到後來的 9600 出現以前,9500 可號稱是 Photoshop 的最佳良伴。

9500是第一台捨棄傳統 NuBus 界面不用,而改用 PCI 的蘋果機,而且共有六個插槽,同時也用了所謂 「子女卡」 的設計,讓處理器的更新升級更加方便,這項設計也一直沿用至後來的 G3、G4 機種。如此深受電腦繪圖師以及音樂工程師的喜愛,不是沒有原因的。



1998 - iMac

當 iMac 首次在 1998 的五月問世的時候,蘋果內部正歷經一場風暴—將第三任總裁(自從賈伯斯在 1985 年被董事會驅走後)Gil Amelio 踢下台,並且買下了賈伯斯的 NeXT 電腦,再次的把這位共主恭迎而回。

既然又回到了這熟悉的環境,那第一步當然是剷除異己…喔!應該說是大力整頓一翻啦!那些陳舊的 Power Macs 還有外觀陳腐的 Performa 看來也應該加點新活力才是。

那拯救蘋果第一帖藥是什麼呢?靠著 Jonathan Ive 所領導設計團隊,創造出了這革命性的小傢伙— iMac!重新回到過去的一體成形政策,沒有磁碟機、沒有奇怪的插座、沒有沒有…什麼都沒有!就只有幾個簡單的 USB 埠以及更親民的價格,最終竟然引爆了一股狂潮,銷售量竟然足以讓蘋果從死亡的邊緣重生,最重要的是持股人的信心。從此以後,這 i 為字頭就成為蘋果產品命名的潮流。


2000 - Apple flat panels

一如蘋果所推出的各式電腦產品,螢幕總不會是領先市場推出的,就算有新螢幕的出現,剛推出時也是一般大眾難以負荷的天價。正當大家都還困在 15 吋左右的傳統 LCD 之際,在 2000 年七月,正式推出第一台主流市場取向的寬螢幕 LCD。

雖然已經在市面上流通了多年,但一般人還是對於這 22 吋具 1600 x 1024 高解析的 LCD 螢幕感到陌生,特別是令人高不可攀的 3,999 美元。事實上,這台螢幕,算是非正式的把大家帶進了寬螢幕的新世代。不過,他的外型確實不讓人很欣賞。但最終他對螢幕的影響,就像是正式宣佈了 CRT 螢幕的沒落,而我們也絕不會再回頭!



2001 - PowerBook G4

PowerBook,自從上市之後,無論是外型和硬體規格,毫無疑問的成為筆電的在各方面的領先者。而且還身為第一部支援 802.11b 無線網路的筆記型電腦。

前兩位蘋果巨子,Sculley 和 Spindler 一直想要打進商業或是高階筆電市場,但多年來都沒有辦法實現,這也給了賈伯斯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或許就是這個契機,讓他重新整頓蘋果的招牌,推出了當時市場上第一台寬螢幕筆電,其輕薄,更是市場上一絕,外殼以鈦金屬打造,搭載 WiFi 無線網路、並內建 DVD 播放器。

雖然外殼的鈦烤漆容易脫落,而且硬體上主打的 500MHz / 256MB記憶體 / 20GB硬碟,以 3,499 美元的價格,卻讓人小小的卻步。不過在當時,輕薄筆電以這樣的標準,卻因 PowerBook 的誕生,而深植人心!


2001 - iPod

繼新力的 Walkman 之後,一般人或許認為再也不會出現像這樣的電子產品,對人們的生活習慣、多媒體發展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對!就是 iPod 再度提醒了人們這些事,不管你喜不喜歡他,或是你曾經是 Rio PMP300(比 iPod 早三年推出)愛用者,最終,不管這玩意有多貴(從 2001 年的 5GB、400 美元,到現在的 60 GB、400美元,一路貴到底),總是能夠吸引玩家們的注意,當然,還有荷包。

iPod 的現身,最重要的是為消費性電子產品創立了一個新開端。過去五年來從 iTunes 音樂商城下載了超過十億首歌,在全球超過 4,200 萬台 iPod 的銷售,這也證明了,iPod 對於世人的影響力將在 Walkman 之上。

2006 - MacBook Pro

於 2005 年,賈伯斯對整個蘋果界投下了一顆震憾彈,將捨棄 Power PC 處理器不用,把整個生產線都加裝上當年寧死不用的 Intel x86 處理器。這引起了蘋果使用者對於平台轉換的抱怨,甚至分析師還有持股人,都憂心這項決定會造成當年的「奧斯朋效應」(Osbourne Effect)。

不過,在蘋果電腦提前順利的完成了平台轉換,在 2005 年終,將 PowerBook 生產線停下之時,MacBook Pro 總算正式和大家見面。藉著 PowerBook 樹立的標竿下,或多或少 MacBook Pro 算是搭上了這台順風車。

除了比原來的機種薄上 0.1 吋,少了 Firewire 800 連接埠之外,新增內建 iSight 攝影機、Remote搖控器、Front Row 多媒體播放軟體以及全新的 Intel Core Duo 處理器,基本上和前代的 PowerBook 實在沒啥差異。

唯一比較大的改變大概是在執行效能上的提升。儘管多年來一直堅持 G4 在效能上優於 Intel 的 x86 處理器,這台搭載英特爾核心的 MacBook Pro 卻證明了事實並不完全如先前所想,這也代表著蘋果電腦即將迎接這全新的開始(當然也別忘了另外兩款 Mactel – iMac 跟 Mac mini !)。

今天先到這裡,明天跟大家分享酸蘋果喔!

1980 - Apple III

酸蘋果:

或許這年來,蘋果對於政策上的失誤,總會有些反省(像是高價政策),不過有時候追求創新的過程,卻會演變成難以接受的前衛和不切實際。所以才會出現這些受消費者討厭的產品(還是說根本不是設計給人用的產品?):

盡管銷售成績的大失敗,這台 Apple III 算是在蘋果電腦整合了各項重要的個人電腦技術之後,所設計的第一台電腦。像先前的 II 系列,這款 III 配備了 1.83 MHz MOS 處理器,同時具有鍵盤、螢幕,還支援彩色影片、音效、整合 BASIC 軟體。

不過還是一樣貴,3,500 美元的售價,直指商業用途的市場前進,也打著 SOS(不是救命,是超精細作業系統)的名號,內建軟碟機、256 KB 記憶體,加上數字按鍵。縱使有這些創新的設計,沿襲 II 的規格,可是硬體上的問題,缺乏可用的軟體,還是註定了只能賣出 65,000 台的慘澹銷售,並在 1895 年黯然下台。


1983 - Lisa

是呀!我們也把他加到這群酸蘋果中,不過我們可不認為這是一台爛電腦。事實上,Lisa 的整合界面,當時可算是獨樹一格,擁有雙軟碟機,可選擇是否要內建硬碟、檔案分類的圖形使用者界面,還附上多功能的辦公室軟體,也可以提供升級服務,可算是一台充滿突破性的電腦,比其先前的 Macintosh 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一萬元美金的起價,(以今天的幣值差不多是兩萬左右)就註定了她的失敗。即使後來稍稍在價格上讓步,甚至改名為 Macintosh XL 也扭轉不了局勢。所以我們把他列入酸蘋果,倘若當初能把他定位在其他的市場裡,或許賈伯斯的會因此而驕傲吧。


1993 - MessagePad and Newton OS

把劃時代的 PDA 放在這裡討論,可能會激怒不少人。可是,咱們就是敢說敢講,有缺點的東西,一定要討論討論。 MessagePad 系列掌上電腦的問題是在於該作業系統漏洞百出,尺寸也很難被稱為 ?掌上?,另有價格太貴,無法和電腦順利連線,等種種因素,都造成了這一系列以 Newton OS 為平台機種,又再次無法在市場中存活下來。

這並不代表 MessagePad 和 Newton OS 一點創新都沒有,相反的,後來很多 PDA 的一些功能規格,都可以算是沿襲自這台掌上電腦,像是升級插槽、整合資料的快閃記憶體、和 PIM 應用程式間的傳輸,甚至是可旋轉顯示螢幕技術的是掌上型裝置的先驅。

可惜的是,再多的優點,價格依然讓人卻步,從最早的 MP(700 美元)、100系列(500~600 美元)、2000 系列(800~1000美元),甚至是後來的 eMate (800 美元),總不讓人覺得物超所值。雖然在 1998 年賈伯斯正式砍掉了這條產品線,隨後還是有瘋狂粉斯在繼續撰寫驅動程式、軟體、模擬器等等,為的只是讓他還能活下去。想見大家還是對掌上蘋果依依不捨,期待未來 iPod 的終極變身囉!



1997 - 蘋果二十週年紀念版 Mac

如果您還在等蘋果電腦推出多媒體電腦,或許我們該建議您回首望望,早在 1997 年、蘋果二十歲生日之際(其實是 21 歲,不知為何慢了一年,這不重要)這台具寬螢幕以 PowerPC 為核心的電腦,內建了由著名音響公司 Bose 所設計的揚聲器,收音廣播、電視接收器等功能,再加上一個不友善的價錢— 10,000 美元。雖然這台電腦似乎為了將來的 iMac G5 設計上建立了個雛形,不過,終究還是賣不出去。就算限量,依然不若 Mac mini 有說服力。



2000 - Power Mac G4 Cube

其實 Power Mac G4 Cube 算是一台可圈可點的電腦了,這台外型跟命名一樣的電腦,將個式電子零件裝填在 8 x 8 x 8 立方吋的丙烯酸脂裡,特點就是散熱能力強盜不行,外型設計簡直可跟初代 Mac 一起擺在當代美術館裡面供人參拜。

不過依然是老問題,1,800 美元這種生人勿近的價格實在令人好生害怕,就算是可以負擔的買家,最後也只會在家裡玩起疊疊樂,或是只當作雙處理器的選擇。所以,緊接者其他酸蘋果的腳步,Power Mac G4 Cube在 2001 年正式離線停產,跟廣大蘋果粉絲道聲再會。

明天最後跟大家分享醜蘋果喔!蘋果粉絲們別丟我們雞蛋啊!

留言

熱門文章